您好,欢迎来到舟舟教育培训网!
舟舟教育培训网

一站式教育培训

招生与学习平台

家庭、学校、社会是促进儿童健康成长的共同

来源:转载  作者:网络   2024-02-25 阅读:106

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的NNPS研究中心主任兼首席科学家爱普斯坦( L. )在深入研究了美国中小学校与家庭、社区关系后,提出必须要在学校、家庭与社区之间发展一种新型的合作伙伴关系(,,and )。她把家校合作的范围扩展到社区,创建了“交叠影响域理论”( of ),指出家校合作是学校、家庭、社区合作,三者对孩子的教育和发展产生叠加影响的过程。合作伙伴关系不仅将家庭和学校看作家校关系中的平等成员,而且还强调了社区对儿童发展和成长的影响和作用;不仅将学校和家庭看做是家校关系中的成员,而且还将学生自身也看做是家校关系中的重要一员,并强调了学生在家校关系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该理论模型将学生定位为中心,学校、家庭和社区的伙伴关系并不是简单地保证学生必然成功,而是在这样三方伙伴关系的模式下,可以促进学生在参与中取得自己的成功。

交叠影响域理论

家庭、学校和社区可以相互结合也可以相互分离。

1、家庭教育:成“人”教育,根本任务是教孩子修身、立德;

2、学校教育:成“才”教育,是一个“社会化”场所,本质上是教孩子求知、明志;

3、社会教育:成“事”教育,是一个实践舞台,重在教孩子合作、竞争。

4、三个育人共同体(求同存异)关系理念:

(1)三者共同目标、共同的责任、一致的行动就是儿童的全面发展。

(2)三者之间是各有侧重、各有区别。

(3)三者之间有密切联系(相互成就)、有机结合。比如:学校教育对家庭教育进行指导,家庭教育对学校教育有促进作用,互相不能替代。

共同体关系理念

5、目前教育的时代背景:

(1)利益分化的时代;

(2)教育的三独时代——教育主体家长、学生、教师大都是独生子女,家庭关注度都在孩子身上。

6、家庭、学校、社会的协同育人分工:

(1)家庭教育是基础;

(2)学校教育是主渠道、主阵地、主课堂;

(3)社会教育是平台和依托。

专题学习:如何推进育人共同体建设?

一、建立治理机制——建立家校社联动与协同的治理机制,在社区(学校)家校社协同工作中发挥统筹与协调功能(顶层设计+结构管理)。

一般做法:成立三结合教育委员会或领导小组,由社区党总支书记与居委会主任、辖区内学校领导、学生家长代表以及热心未成年人工作的居民参加。主要职责为定期沟通情况、研究工作、组织活动。

案例1——海淀区搭建区域“学校-家庭合作指导委员会”、学区“学校-家庭合作指导中心”、“学校-家庭合作委员会”的三级网络,实施分层管理。其中,区合作指导委员会聚焦统筹管理与专业服务,学区指导机构关注资源协调和资源支持,学校层面实施具体家校活动。

案例2——海淀区紫竹院学区,2018年6月成立学校-家长合作指导中心,下设家长委员会(北京市首家)、专家委员会和协调委员会三个委员会,对共育工作进行研究、规划和组织。

案例3——海淀区花园村二小成立了学校社区协作委员会,明确了合作范畴与分工。

案例4——海淀区中关村三小在2016年5月正式启动家校共同发展委员会,下设了一个很有特色的家校事务协作中心板块。

二、做实做强家长学校;

建立健全家庭教育公共服务网络,依托城乡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城乡社区教育机构、儿童之家、青少年宫、儿童活动中心等活动阵地,普遍建立家长学校或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站点,城市社区达到90%,农村社区(村)达到80%。着力推动将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作为城乡社区服务站工作的重要内容,确保每年至少组织2次家庭教育指导和2次家庭教育实践活动。在中小学、幼儿园、中等职业学校建立家长学校,城市学校建校率达到90%,农村学校达到80%。确保中小学家长学校每学期至少组织1次家庭教育指导和1次家庭教育实践活动,幼儿园家长学校每学期至少组织1次家庭教育指导和2次亲子实践活动,中等职业学校每学期至少组织1次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活动。 ——关于指导推进家庭教育的五年规划(2016—2020年)

家庭教育是现代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家长学校在普及家庭教育知识、促进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妇字〔2004〕41号全国妇联、教育部《关于全国家长学校工作的指导意见》

1、在《意见》中明确了:

(1)家长学校的性质:家长学校以未成年人的家长及其抚养人为主要对象,是为提高家长素质和家庭教育水平而组织的成人教育机构;是宣传正确的家庭教育思想,普及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的主要场所;是中小学、幼儿园开展家庭教育工作和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区、村镇进行公民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是联系学校、家庭、社会,促进形成三结合教育网络的工作桥梁;是优化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环境、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家长学校的任务:向广大家长宣传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和法规;帮助和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思想和观念,掌握家庭教育的科学知识和方法;向家长介绍未成年人生理、心理发展特点和营养保健常识,指导家长进行科学的家庭教育;联合所在学校、幼儿园、社区等教育单位或机构,为家长提供切实有效的指导与服务;帮助家长加强自身修养,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提高家庭教育水平,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2)家长学校主要任务:面向广大家长宣传党的教育方针、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宣传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知识和方法,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和育人观;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家庭教育实践活动,增进亲子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使家长和儿童在活动中共同成长进步;通过多种形式为家长儿童提供指导和服务,帮助解决家庭教育中的难点问题,提升家长教育培养子女的能力和水平;增进家庭与学校的有效沟通,努力构筑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的未成年人教育网络,为儿童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环境。——2011年全国妇联教育部中央文明办《关于进一步加强家长学校工作的指导意见》

(3)家长学校规范化建设的六个方向:

——有挂牌标识;

——有师资队伍;

——有固定场所;

——有教学计划;

——有活动开展;

——有教学效果。

家庭、学校、社会是促进儿童健康成长的共同体。家长要认识到家校社协同育人的重要意义,主动参与家校社协同教育,尊重教师,理性表达诉求,积极沟通合作,保持开放心态,引导儿童正确认识各种现象,科学合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促进儿童健康成长。

——2019年5月14日《全国家庭教育指导大纲》(修订版)

2、在《大纲》中,明确了依据儿童在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家长协同育人的重点:

——0-3岁(前道德期),做好入园准备。指导家长认识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性,珍视幼儿园教育的价值。入园前,指导家长有意识地培养儿童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及对简单规则的理解能力;入园后,指导家长与幼儿园教师积极沟通,共同帮助儿童适应入托环境,平稳度过入园分离焦虑期。

——3-6岁(道德他律期),科学做好入学准备。指导家长重视儿童幼儿园与小学过渡期的衔接适应, 充分尊重和保护儿童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帮助儿童形成良好的任务意识、规则意识、时间观念,学会控制情绪,能正确表达自己的主张,逐步培育儿童通过沟通解决同伴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坚决抵制和摒弃让儿童提前学习小学课程和教育内容的错误倾向。

——6-12岁(以具体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积极参与家校社协同教育。指导家长主动与学校沟通联系,了解儿童在学校的学习、生活情况,与学校共同完成相应的教育活动,提高儿童的学习效果;参与学校的家长委员会、家长学校、家长会活动以及亲子活动等,自觉接受家庭教育指导;积极参与学校管理,主动根据需要联系社会资源,与学校共创良好育人环境。

——12-15岁(建立自我同一性),重视生涯规划指导。指导家长正确认识自己的孩子, 帮助儿童客观认识自我, 勇于面对现实, 保持信心; 支持儿童参与志愿服务、研学等社会实践活动, 协同学校合理安排儿童进行一定的农业生产、工业体验、服务业实习等劳动实践, 引导儿童加深对各种职业的了解;协助儿童综合分析学业水平、兴趣爱好,并根据个性特征合理规划未来;宽容对待儿童在做自我选择时与家长的分歧。

——15-18岁,指导儿童以平常心对待升学。指导家长在迎考期间保持正常、有序的家庭生活,科学、合理安排生活作息,保证儿童劳逸结合,身心愉快;保持适度期待,鼓励儿童树立自信心,以平常心面对考试;为儿童选择志愿提供参考意见,并尊重儿童对自身的未来规划与发展意愿。

三、建设家庭教育工作者队伍。吸引社区内的学校教师、无老人有及其他相关专业人员提供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有条件的社区应积极引入专业社工。以学校班主任为主任,适当吸纳优秀家长以及专家学者、专业社工等专业力量,提供家庭教育指导服务。

——家庭教育指导者队伍:学校教师、班主任、五老人员、专业社工、学者等。

——家长志愿服务队伍:家长(注册志愿者);

——家庭教育专家指导队伍:专家智库。重点依托高校等科研机构,拓展各种渠道,组建专家智库,在家长学校的规范化建设、家庭教育项目的策划、家庭教育指导队伍的培训、家庭教育教材的编撰等方面发挥作用。

四、以项目引领合作。

案例1:为了指导学校开展与家庭、社会的合作,新加坡教育部制定了《教育伙伴合作准则》。合作遵循以下三个原则:

第一,营造协作的氛围。学校要支持合作团队的工作,充分利用合作方的优势资源,使大家对学校的使命、前景和价值观达成共识;建立正式、非正式的开放式共同渠道,形成互信互惠的氛围。此外,家长工作必须受到学校的认同和欢迎,志愿者工作必须对家长有意义。

第二,合作目标明确。工作流程、方案、活动要始终围绕合作的理想和目标;建立监控和评估机制,不断调整合作思路,做好未来规划。

第三,可持续发展。要不断巩固现有成就,积极开发新的资源;判断合作的发展趋势,制定战略,紧跟形势,使合作更好地促进理想教育成果的实现。

合作流程

案例2:日本的通学合宿活动。通学合宿是指学生在每天正常上课的同时,利用青少年教育设施或公民馆、社区自治会馆等社会教育设施的场所实施共同食宿的一种生活体验活动,一般由社区与学校、家庭协力实施,也称为“合宿通学”或是“生活体验学校”。对象一般是小学高年级的学生,“以自立与自律”为主题,时间一般八天七夜,避免过于依赖父母,锻炼生活自理能力与沟通能力。执行委员会通过社区和学校募集志愿者,放学后回到合宿场地,一起做作业、做饭、清扫,没有漫画、没有手机、没有电视、没有游戏,指导员负责学生安全、健康管理,不具体参与活动。活动实施后,很多学生由被迫参加到积极的反馈,家长也有很多正面评价,同时还发现了些问题,比如指导者如何指导等。

案例3:中国儿童学前教育部“家园共育好儿童幼儿家庭行动计划”(2019年)。

——核心目标:家庭、幼儿园、社区协同育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具体目标:培养儿童好思想、好品行、好习惯,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探索儿童可感、可知、可体验、促成长的学前德育实践模式。

案例专题:家庭德育“6+X”实践模式。

一、家庭德育“6+X”实践模式中的“6”分别是:

1、内容引领专业化。中国儿童中心学前教育部根据家长需求编写出《幼儿培育指南(3~6岁)(试行)》《儿童家庭德育指导手册(3~6岁)》《家园互动手册》等学习和互动材料,就如何对孩子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如何避免孩子成为“小胖墩”“小眼睛”等20余个典型问题给予示范引导;

2、培育目标可视化。将好思想、好品行、好习惯分解为31个指标、256个典型表现,细化培育过程,助推目标达成;

3、参与主体联动化。遵循以园带家、以幼带家、以家带家、以家带社区、以家带社会的思路推进,注重家园社协同育人;

4、德育过程生活化。以生活和游戏为载体,通过主体活动、一日生活、欢乐家庭日、习惯打卡、重走红色路等,开展参与式、渗透式的品德教育;

5、德育结果外显化。通过《家园互动手册》分享、“三好”儿童个性展、家长讲故事人人上讲台等多元化分享与展示,让德育更真切,化虚为实,有效提升德育实践效果;

6、家庭赋能持续化。通过共情家长需求、建立三级家长委员会制度、特殊儿童关爱、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等,建立和维护良好家园关系,促进家庭德育可持续发展。

6+X

二、家庭德育“6+X”实践模式的内容引领专业化体现在哪些方面:

1、专家引领与专业学习。

2、调研家长需求。

采用纸质问卷和网络问卷调查了学前教育部近千名幼儿家长,发现目前家长对孩子进行德育时的困难排在前三位的是“缺少有效方法”、“工作忙没时间”、“社会大环境有很多不良现象”。

3、研制资源,科学引导和支持家长培育好儿童。

(1)通过调研发现了19个典型问题,并根据问题编撰《儿童家庭德育指导手册》和《家园互动手册》。

19个典型问题

(2)研制《“家园共育好儿童”幼儿培育指南(试用版)》结合3-4岁、4-5岁、5-6岁三个不同年龄阶段儿童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阶段,将好思想、好品行、好习惯分解为31个指标、256个典型表现。

三、提供精准多样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

1、采取分类管理、重点指导的指导服务实时策略。

(1)针对性和精准性进行指导,切实为不同类型家庭解决最为紧迫的家庭教育问题;

(2)重点对离异、重组家庭、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流动人口家庭(为孩子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和服刑人员家庭(加强家校沟通)提供家庭教育指导。

2、探索更具新时代特征和问题针对性的指导服务内容体系。

(1)在指导服务中凸显新时代的新要求和新元素,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2)将网络时代(后喻文化)的家庭教育作为家庭教育指导的重要命题,重点引导家长确立网络时代的家庭教育观。

从文化传递的方式出发,米德将整个人类的文化划分为三种基本类型:前喻文化、并喻文化和后喻文化。前喻文化,是指晚辈主要向长辈学习;并喻文化,是指晚辈和长辈的学习都发生在同辈人之间;而后喻文化则是指长辈反过来向晚辈学习。

——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独辟蹊径地在《文化与承诺》

重视发挥家庭各成员角色的作用。指导家长积极发挥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了解父辈祖辈联合教养的正面价值,适度发挥祖辈参与的作用,引导祖辈树立正确的教养理念。

——《全国家庭教育指导大纲》0-3岁儿童的内容要点

3、打造多元化、个性化的互动式家庭教育指导模式。

(1)充分利用媒体:利用微博、微信、手机客户端等新媒体,搭建家庭教育信息共享平台和互动式的家庭教育咨询服务平台。目前面临的是新生代家长,互联网思维很强,新媒体能够提供一对一、针对性、互动式咨询服务。线上与线下服务有机融合。线上学习不是深度学习,现场与指导者交互互动才能把知识和技能内化。

(2)重视团体辅导方式:家庭教育工作坊/沙龙。工作坊(,又称工作室)是依据团体动力学理论,采取团体辅导的方法、技巧,对服务对象进行互动、实施服务,达到目的的社会工作学或心理辅导方式的一种通称。工作坊特点:参加者规模较小,原则上8-15人,强调家庭成员互动性,保持团体成员的异质性。

案例1:关于一个亲子关系促进工作坊——面对社区招募20户有8-12岁孩子的家庭,开始前做调查研究,工作坊营造保密、支持、接纳、尊重氛围,设计互动游戏,运用个案工作理性治疗与行为修正治疗,增强亲子关系,最后做一个效果评估,有助于改进和实施。

案例2:安徽合肥蜀山区家家景园社区“微”字号服务项目,基本情况是有多居民和两所小学,社区采取网格化管理,分为16个小网格,设计了微平台、微党校、微课堂、微读坊、微聊吧等服务。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免责声明

本网页所展示的有关【家庭、学校、社会是促进儿童健康成长的共同】的信息/图片/参数等由的会员【 】提供,由舟舟教育培训网会员【 】自行对信息/图片/参数等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负责,本平台(本网站)仅提供展示服务,请谨慎交易,因交易而产生的法律关系及法律纠纷由您自行协商解决,本平台(本网站)对此不承担任何责任。您在本网页可以浏览【家庭、学校、社会是促进儿童健康成长的共同】有关的信息/图片/价格等及提供 【家庭、学校、社会是促进儿童健康成长的共同】的商家公司简介、联系方式等信息。

在您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请您致电15932669617,我们将竭诚为您服务,感谢您对舟舟教育培训网的关注与支持!

官方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