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呀,我是家庭教育指导师果妈~
《咕咚》预习
《叮咚》这篇课文,是一个中国民间故事,一共有7个自然段落。
读第一遍:做好标记
边读课文,边圈出这篇课文中的生字,画出生词,在不明白的地方画上“?”做好标记,方便上课的时候认真听讲。
读第二遍:找到关键
这篇文章的关键,是小动物们的“逃跑”。
找出文中描写关于动物逃跑的语句,可以边读边想象,读出小动物们的害怕,想象小动物们逃跑时的混乱场面。
读第三遍:深入探究
思考:“咕咚”到底是什么呢?
回答:“咕咚”其实是木瓜掉进湖里发出的声音。
思考:最终,是谁带领大家揭开了“咕咚”的真相?
回答:是野牛。
《咕咚》复习
课文梳理
湖里传来“咕咚”声;
兔子——跑;
小猴子——跟着跑;
狐狸、山羊、小鹿、大象——跟着跑;
野牛——问原因,探真相——发现“咕咚”是木瓜落水声。
这篇课文主要讲述的是,兔子偶然听到木瓜落水发出的“咕咚”声,吓得拔腿就跑,其他动物也跟着跑。
只有野牛提出疑惑,大伙儿才一起去探个究竟,最终发现:原来,“咕咚”是成熟木瓜掉进湖中发出的声音。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定要动脑思考,不要盲从。
《咕咚》拓展
拟声词拓展
“咕咚”其实也是一个拟声词。
拟声词,就是模仿声音的词语,用到句子中,能够更生动形象,让人仿佛听到了这种声音一样。
比如:
冬天,窗外的北风呼呼地刮着。(“呼呼”为拟声词,指北风刮的声音)
教室内安静极了,只有沙沙的写字声。(“沙沙”为拟声词,指写字的声音)
天空打雷,发出轰隆隆的雷声。(“轰隆隆”为拟声词,指打雷的声音)
“一边……一边……”句式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