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就是课程设置,真心觉得创院很鸡肋,大三分流的结果就是不该上的都上了,该上的课都没有强调好。
再一个奖学金制度,我就是被楼上说的拿过国奖的人,第一年莫名其妙拿了(好吧,创院这个比例高),但是觉得很二逼,刻意要拿会十分累,然后再也不去管这摊子事,能行行,不行散,现在回头看真的很明智,没有把时间浪费在这几千块钱上。当时确实也看到过些许人做假的行为,我还看不下去,去给老师反映了(当时和我没有半毛钱关系,纯粹为了公平而不是个人,想一想自己还是热血少年呢)。
其次就是校友会,在洛杉矶这地方,你就感受到清华北大校友会的强大了,无论相亲,租房子,甚至找工作,校友会都能成为你背后的大本营。大连理工至少在我接触到的人根本没有特别团结。可能和学校风气和荣誉感有关系吧。而且实话,我想念的是大工的人,反而学校让我的归属感很低,这块再吐槽下,当时大三去交流台湾交流,然后台湾那边大学的教务处对学生真的十分友善,公仆的态度。当时刚刚回来大连去主楼转学分的时候,不得不承认,主楼老师们的态度和语气真的让我感受到了差距,特别是档案馆,出过国的人都知道。。。无论是收费还是翻译的态度,我就懒得吐槽了。也许正是这些点点滴滴的事情,让我觉得对母校少了一些亲近。
哎,虽然吐槽了这么多,还是想说,人生中最美好的四年在那里度过,依然记得大服楼的土豆粉,依然记得406的星海广场,依然记得安惠家的招牌豆腐,依然记得创电0901最后散伙饭的香辣蟹,依然记得西便门那个头发越发苍白讨要毕业证的母亲(这里不做评论),再吐槽也是我的母校,希望母校越来越好,大工还是我心里出来的美好的字眼。
观点二
1. 这所高校的学风,校风如何?
跟同类的理工科院校一样,这里的关键字和常见景象同样是自习室,图书馆,水杯,书包。不同的地方在于,个人认为这里会更务实,严谨一些。从研究生视角,这里的教授很平实,会耐心的以邮件回复一个陌生人提出的专业问题,这里的教风很严谨,老师们更多的精力还是在学术项目上而不是在外开公司,这里的学生很勤奋,每天讨论最多的是接触的项目和实验。还有,我们还不是很习惯称导师为老板。
这里的一切似乎都是为着实用和直接而设的,以下是我们学校各个教学楼的名称:一馆,二馆,研教楼,大黑楼,建馆,文学院…..
有幸担任过半年本科助教,学校对本科生的要求可能更严些,还有着比较闻名的小学期;各类讲座等资源就不多说了。值得一提的是,像前一阵网上传出的一个寝室N个奖学金,全部保研,在这里,尤其是基础学科院系,不太算是稀奇事。
这里再详细说下这三年的研究生生活和心得体会,估计大工60%以上的理工男都是跟我类似的生活,所以这篇文章也许会对想报考/深造的同学会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因隐私问题略有流水账的感觉,如有问题或建议请私聊。
本科就读于一所师范院校,后来因为不喜欢那种一眼能望到40岁的生活而决定考研。整个考研准备加面试的过程都比较顺利,最后是二等公费(每个学期扣除学费后每月还有几百剩余),导师选的也很对口,应该说大工在整个录取过程中,还是相当公平的。
这里简单说下备考经验,公共课没啥可说的,专业课在考研论坛找下历年真题,对准重点复习下一般都没什么问题,如果能借来大工本科同学的相应笔记,效果会更好些,复试面试也相对比较公平,当然导师还是比较喜欢要本校的学生。研究生生源里,本校比外校大约在3:7左右,三年下来除了就业时之外没有什么歧视的感觉。
研究生时我从事的专业叫等离子体物理,听上去挺神秘一东西,在这一方向,大工这两年主要是搞可控核聚变相关方面的研究,注意哈,这个不是氢弹那个核聚变,国内在这一方向上的研究目的主要是想解决能源问题,国家在今后至少20年内对此扶持都非常大,直接点说经费那是相当充足。
研一主要生活就是上课和听讲座,剩下所有精力都投入在实验室上,实验室的氛围不错,很多想法(哪怕现在想想非常白痴)都会在导师和师兄的指导下实施。值得一提的是,研一下学期参加了一个由一些大企业和研究生会组织的模拟职场大赛,我因英语不行而深受打击,一怒之下在山上礼堂前的小树林里读了3个月英语,没想到这居然成了后来进外企的基础。
从考研过程到研一,最大的体会两点:(1).努力这东西其实很公平,做的越多得到的就越多,而且很可能半年的努力,就会改变你的命运。(2).研究生选个自己适合的实验室非常重要,对自己的影响可能是决定性的。
研二时在继续深造还是工作上选择了工作(这个专业读博或是出国的机会还是相当多的),于是把一些精力投入在社会活动上,文章后面提到的活动基本都参加过,也结识了很多朋友。印象最深的是那届挑战杯,当你跟一个在某一领域用心做过的人交流时,哪怕你们的专业毫不相干,但你确实能感受到专业广度的魅力和他们的情怀。
这一年最大的体会:平台和视野,以及你身边的人,可以决定一个人的高度。
研三就是实习和准备毕业了,论文在导师的耐心指导下完成的不错,让我对这个研究方向也有了更高一层的认识。
这一年,尤其在实习工作后有一点感触很深:读研,所谓的科学研究,在我的理解里,就是在一个小领域中发现问题并提出,最终解决问题或给出自己观点的一个过程,这个过程确实能培养一个人的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这种能力是可以跨行业和领域的;在任何一个领域如果做出一点成果,会建立起很强的自信心,这种自信跟别人吹捧和夸出来的完全是两个概念。现在从事的工作领域跟所学专业完全不同,但研究生时建立起的学习能力和导师传授的方法,总是让我感到受益匪浅。我相信每个在大工读过书的同学,都会有一定程度上的这种收获,求实,勤奋而严谨,这就是我对这所学校最深的体验。
2. 学校的风景和硬件设施怎么样?
风景没的说,大连你懂的,尤其喜欢夏天的傍晚大连理工大学研究生招生网,无论是在学校里的音乐喷泉旁,还是星海海边走走,都会感到人生不过如此。值得一提的是,学校近年开设了一些新校区,软件学院是在离市内1小时左右的郊区,盘锦校区就是在盘锦了,新校区设施会比老校区更好些。
住宿条件还不错,个人觉得比北京大多数高校都要好,本科住宿要比研究生好些,研究生待遇还不错,硕士公费比例在60%以上,每个月扣完学费还有几百大洋供花销,博士是最少两千,这些都不算导师格外补助,当然不同院系,不同科室有差异。
3. 学校妹子多不,除了学习,还有啥娱乐节目?
妹子比例你懂的,不过数量少但质量精。
校园活动那是多姿多彩,特点是商业,什么什么赞助大赛之类的比较少,各种研讨会比较多。这几年我经历过比较大规模的:第三届全国大学生创新论坛;第十二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终审决赛。学校院系级别的就更多了。
学校文化气息不错,各种社团,文艺汇演质量都非常高。每年临毕业前一次嘉年华,相当不错的盛宴。
4. 学校有哪些需要更好的地方?
相对于同类高校,我们有时有些太传统和太低调了,酒香也需要吆喝。学校需要大力发展一些新兴学科,我们也缺一些像北邮,华科等在互联网等新兴行业庞大的校友群。当然,随着我们的实力慢慢被承认,这都不是问题。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自其它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本站的观点、立场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内容会稍有编辑,如果来源标注有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等其他原因不想在本站发布,来信即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