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招生计划面面观
教育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两部委近日联合下发了《关于2015年全国研究生招生计划的通知》。对于这样一份每年近乎例行公事般的文件,我们能够称得上真的了解吗?
■本报记者 韩琨
5月10日,周日,报考北京某“985工程”高校博士学位的在校应届硕士生小徐收到了未来导师的短信,导师告诉他,从下周起可以来参加师门的读书会了。虽然学校还没有正式公布录取名单,但这样的消息相当于提前告知被录取,小徐十分高兴。“心里的一块大石头终于落地了。”小徐笑道。
而就在小徐获知消息前一周,教育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两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2015年全国研究生招生计划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正在浏览微博的小徐读到新闻,稍感奇怪。“我反复看了下,新闻说的的确是2015年的研究生招生计划,正是今年。但事实上,所有的招生工作都已经基本完成了啊。”小徐向《中国科学报》记者讲述了自己的困惑。
研究生培养对于高等教育的重要性无须多言,每年的全国研究生招生计划也称得上是重要的官方文件,教育主管部门的态度、政策、数字都尽在其中。然而研究生招生计划面面观,对于这样一份每年近乎例行公事般的文件,我们能够称得上真的了解吗?
计划的时间点
小徐的困惑很好理解,也是稍微留心新闻的读者就会产生的疑问。毕竟,无论是考研,还是考博,对于当年9月入学的学生来说,报名、准备、考试、复试……一系列流程在当年4月就已基本完成。
“虽然最后的结果可能还没有正式公布,但也可以打听得知。”因此,小徐不禁产生怀疑:4月底5月初,教育部、发改委发布这份当年全国研究生招生计划还有什么意义?
换言之,这份官方公布的计划,还有什么计划性可言吗?
“这份文件更多的意义已经不在于指导招生了,而在于向公众公布情况,帮助社会了解国家研究生培养的发展状况。”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副院长、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别敦荣向《中国科学报》记者解释道。
事实上,早在上一个秋天,考生在阅读拟报考院校和专业的招生简章时,这份全国研究生招生计划基本上就已经确定了。在那时,考生就可以获知自己心仪的专业大概会招几名学生、具体有哪些方向,联系未来导师的事宜也在那时甚至更早就已经开始。
别敦荣告诉记者,在实际操作中,各高校往往根据往年情况制定自己的招生计划,写进招生简章后再上报主管部门。
“也就是说,在这份研究生招生计划中,教育部起到的作用其实主要是汇总统计。政府部门应当保证信息公布的有效性。”别敦荣说。
对于这样一份在时间点上已经滞后、功能性不强的研究生招生计划,不少专家和高校管理者都曾表示应当作出调整。去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苏州大学副校长熊思东就表示:“研究生招生录取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研究生招生计划可以考虑在报名开始前就向社会公布。”
指标如何分配
当记者点开这一份2015年全国研究生招生计划时发现,计划并不如人们印象中那么具体、细致,甚至可以说,这是一份简洁的计划——表格上只列出了每个培养单位的硕士(学术型、专业型)、博士招生每个学位大类的总人数。一般说来,具体什么专业招收多少名学生,教育部和发展改革委并没有具体规定。
而表格之外,在《通知》正文中,主管部门还是详细写明了指导思想。其中,几个“坚决”的表述颇为醒目:“坚决限制科研项目和经费缺乏、培养能力明显较弱的招生单位和学科专业的招生规模。坚决限制毕业生就业压力大、社会需求不足的学科和专业的招生规模。对生源不足的高校和学科专业要认真分析原因,及时提出应对举措。”
可以说,这三个“坚决”是官方对于研究生培养“优化招生结构”方面十分明确的指导思想。
不过,既然主管部门只对招生总数有规定,那么这些招生指标如何分配到具体的专业,决定权还是在培养单位自身。记者了解到,以高校为单位来看,招生指标如何分配的决定权在学校研究生院的主管及校领导,而院系层面的领导在这方面并无话语权。
“各高校往往有一套自己的招生指标分配模型,比如结合学科特色、师资力量、毕业生培养情况等因素给各院、系、研究所分配招生指标,也会参照每年的情况作细微调整。” 别敦荣说。
招生指标分配层面有较大的自主权,这给了高校因地制宜培养研究生的空间。记者查阅相关资料发现,不少高校的确在这一层面作出了探索。例如,北京理工大学参照教育部“高校博士生基准规模测算办法”,并考虑学校学科布局结构和学科类型的差别,以及博士研究生培养的延续性和稳步推动改革的需要,对博士生招生计划分配办法进行了改革。上海交通大学则根据教育部下达的博士招生计划,按照人才队伍、科研经费、科研成果、培养质量等基本条件,依据基本规模、调整规模和单列规模,将博士生招生指标分类切块到各学科平台(学院)。
“但在实际工作中,最后的分配结果可能并不完全符合模型。”别敦荣补充道。
苦恼的被调剂
在采访中,华北某二本院校研究生院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招生负责人向记者表示,对于自己所在的这类普通高校来说,不少专业都存在“吃不饱”的现象。“仅有一两个历史悠久、有特色的专业招生爆满,其他很多专业则报考人数不足,都是被调剂过来的学生。”他说。
记者了解到,冷门、没有优势的学校、学科和专业在报考考生不足时会接收调剂学生,而有时,一些高校尤其西部地区高校招收研究生时常常“吃不饱”,完不成招生计划时还会将分配来的研究生指标返还教育部。有些需要的高校则会向教育部申请“追加计划”,而近年来,这样的追加计划正在取消。
对于调剂,人们最多也是最自然的疑问在于:被调剂来的学生能好好学习吗?培养质量如何能够得到保证呢?
正在美国某知名公司实习的中国留学生习习曾经就是一名被调剂的某“985工程”院校的硕士生。她被调剂到了非常冷门且学习难度大的逻辑学专业。“我本科就是读商科的,硕士想读哲学,虽然进了心仪的学校,但被调剂到了逻辑学,实在是太难了,而且我也根本没有兴趣。”习习回忆道,那是一段非常不愉快的日子。她努力去啃厚厚的英文原版教科书,也尝试了申请转专业,转专业未遂后,她最后选择退学,转而去美国留学。
在习习看来,调剂对于考生来说的确不是什么好事,而自己则属于最不走运的那类被调剂的学生,“我实在是学不下去,转专业又遭遇挫折”。
而在别敦荣看来,我们应该以正常的心态来看调剂这件事。
“不论是对接受调剂的学校,还是接受调剂的专业而言,这都是正常的。接受调剂有助于研究生教育完成招生任务,学科和专业保持人才培养的连贯性,接受调剂的学校往往处在高等教育的非中心位置,调剂是一种确保这些学校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手段。”他说。
区别对待社会需求
在本次《通知》的三个“坚决”里,“坚决限制毕业生就业压力大、社会需求不足的学科和专业的招生规模”一句话令不少学科和专业的教师及学生感到阵阵寒意。
在人们日常所说的研究生中,既包括硕士研究生,也包括博士研究生,而硕士研究生中又分为专业型硕士和学术型硕士。而学科和专业也有应用型与基础型之分。以毕业生就业情况及社会需求这样一把尺子去衡量所有的学科和专业,显而易见,并不妥当。
“我读博士是为了做学问的,纯文科的毕业生普遍就业压力大,不好找工作。难道这些专业就都要撤销了吗?”被问到自己对《意见》有什么看法时,小徐不禁有点气愤,他特别指出,“坚决限制”这样的字眼让他尤为不爽。
当然,理性地看,对于研究生培养提及社会需求也有一定道理。据《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显示,2005年考研人数首次突破百万,与高速增长的研究生报考现状不符的是,研究生招生规模与报考人数逐年增加,然而研究生毕业生就业率反而连年下降。从2009年开始,硕士生毕业生就业率开始低于本科生,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现在。在这种情况下,从国家宏观层面,主管部门重视“社会需求”似乎也情有可原。
“归根结底,我们不能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的培养单位、学科和专业。”别敦荣强调,以哲学等纯文科,数学、物理等基础学科为例,其研究生培养多是继续深造学术的目的,对他们作“社会需求”的要求,与对计算机技术专业等应用型强、社会需求大的学科和专业相比,显然是不恰当的。
“也许我们可以考虑这样一个问题:在高校、科研院所等单位就业,算不算社会需求呢?”别敦荣问道。
《中国科学报》 (2015-05-14 第5版 大学周刊)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自其它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本站的观点、立场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内容会稍有编辑,如果来源标注有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等其他原因不想在本站发布,来信即删。